自然资源的分类、特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点击左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自 然 资 源
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的文献中对自然资源的含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地被深化和发展。在国土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
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过去和目前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位置固定,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土地的分类方法很多,比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按利用类型分类。按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按利用类型分,一般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沼泽滩涂水域、工矿交通城镇用地、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川等。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地球上生命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行工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源。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要素。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代谢活动的能量源泉,也是气候发展变化的动力。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核心环节,是生命活动和自然界水分消耗的补给源。空气运动不仅可以调节和输送水热资源,而且还可将大气的各种组分不断输送扩散,供给生命物质的需要。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前景广阔,因此,从广义上讲,海水也应算水资源。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全部动物、植被和微生物。生物的分类也是各种各样的,通常采用生物分类的传统体系,将生物资源分为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在植物资源中又可以群落的生态外貌特征划分为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荒漠资源和沼泽资源等;动物资源按其类群可分为哺乳动物类资源、鸟类资源、爬行类动物资源、两栖类动物资源以及鱼类资源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当它们达到工业利用的要求时,称之为矿产资源。其分类方法较多,一般多按矿物不同物理性质和用途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特种非金属、稀土稀有分散元素等8类。
能源资源
能源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可以成为能源。大自然赋予我们多种多样的能源,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除辐射能外,还有经其转换的多种形式的能源;二是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如热能和原子能;三是来自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能源有多种分类形式,一般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是指当前已被人类社会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新能源是指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尚未被人类广泛大量利用,但已经或即将被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指其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都直接与海水相关的物质和能量。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包括生长和繁衍在海水中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海底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滨海砂矿、陆架油气和深海沉积矿床等。海水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指海洋里的波浪、海流、潮汐、温度差、密度差、压力差等所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和劳务。人们在旅行中感兴趣的各类事物,如国情民风、山川风光、历史文化和各种物产等,均属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指的是大自然造化出来的各种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景观和自然现象。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中形成的各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景观。
有限性
有限性是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在矿产资源中尤为明显,按美国学者梅多斯于1974年的计算,全世界的金银最多可开采20年;石油、汞、铜、铝可开采40年;天然气可开采60年;镍可开采75年;锌、锰、铁、煤可开采100年。根据最近的测算,石油资源最多可采50年。由于任何一种矿物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还必须经过千百万年、上亿年漫长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因此,相对于人类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一点就少一点。其他的可再生资源如动物、植物,不仅其再生能力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制约,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利用过度,使其稳定的结构破坏后就会丧失其再生能力,成为非再生性资源。与其他有限资源相比,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这些恒定性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从某个时段或地区来考虑,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的能量也是有限的。第二,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风力等资源都可用于发电,但总的来看,可替代的投入类型是有限的。例如,温室技术可替代土地资源而生产粮食,空间的利用可以替代工业及住宅用地的不足,但作为人类生存必须具有的淡水和氧气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是无限的,任何物质都是不断循环运动、不断更新发展的,因此都可以不断重复利用。而且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能够依靠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避免资源有限带来的问题。但是,如果因此而对资源危机无动于衷,则是过于乐观。由于不同资源其更新能力不同,更新所需要的周期也不同,如果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它的消耗超过它的更新能力和更新速度,资源就得不到恢复而受到破坏,甚至从地球上消失。
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必须珍惜一切自然资源,注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开发资源,甚至肆意破坏资源。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种类特征、数量多寡、质量优劣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分布也不均匀,又由于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的因素基本上是恒定的,在特定条件下必定会形成和分布着相应的资源区域,所以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7%以上,人们把山西比作“煤海”;长白山区林地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8%,人们把长白山比作“林海”。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南少北多;水能集中在川、滇、黔、桂、藏五个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带。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58%的石油,集中在波斯湾盆地,全世界煤炭总量的87%分布在美国、中国和前苏联三个大国;再例如,随着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带递变规律,从赤道向极地依次为雨林、季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苔原等;随着水分循环的地域差别,从沿海向内地分别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等。
自然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有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才能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兼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造福。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触动其中一个要素,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这种整体性,再生资源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森林资源除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含蓄水分,保持土壤的环境效益,如果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不仅会导致河流含沙量的增加,引起洪水泛滥,而且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的下降又进一步促使植被退化,甚至沙漠化,从而又将使动物和微生物大量减少。相反,如果在沙漠地区通过种草种树慢慢恢复茂密的植被,水土将得以保持,动物和微生物将集结繁衍,土壤肥力将会逐步提高,从而促进植被进一步优化及各种生物进入良性循环。总之,各种资源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是按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不同的组合结构,并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综合开发。
多用性
多用性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如土地资源既可用于农业,也可用于工业、交通、旅游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等。同一种资源可以作为不同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不同的行业对同一种资源存在着投入需求;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以及同一部门的不同经济单位,甚至于同一经济单位的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车间、班组或工序都会同时存在着对同一种资源(如电力)的需求。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只是为了人类利用资源提供了不同用途的可能性,到底采取何种方式来利用则是由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因素决定的。
资源的多用性要求在对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根据其可供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实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以做到物尽其用,取得最佳效益。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供应,而且这种依赖性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加强,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消费量增长为基础的。例如,从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来看,美国、日本、原苏联、原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巴西和中国依次为前十位的经济大国,对十国能源、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的分析表明,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上的,要想成为经济大国,必须得到充足的资源。从生态经济观点来考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仅是指维持人类种群繁衍的物质生活享受,还包括精神文化需求和维护生态环境需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取得维持生存的天然资源,基本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就能满足人类有限的需求。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到了18世纪中叶,人口剧增,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人类以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人地矛盾加剧。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多,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造成生态环境加速恶化,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严重地影响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西欧一些国家出现石油危机,生产下降,世界经济曾一度萧条,失业率普遍上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以种种说法来显示当代的特征——“信息时代”“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等。资本的内涵也由此得到扩展,“信息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并要人们相信,有了资本、技术、知识、信息,便会有经济的大发展。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则进一步淹没在“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之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自然资源是“米”,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是“巧妇”,没有自然资源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持续发展的概念,Geerling等生态学家认为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经济学家Edward B.Barbier,1985年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见,没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根本就说不上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的经济必须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但按照现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忽视技术和管理,依靠大量低效率地消耗各种资源来实现经济地增长”向“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变。
现在,经济过快的增长造成了对自然支持系统的巨大压力,导致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在“人定胜天”观念驱使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同时却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返给自然,可供利用的种类越来越少,但留给自然的污染物却越来越多,导致生态恶化,环境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的经验和事实告诉了人们,单纯地发展经济,却带来了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孤立地保护资源,由于缺乏经济技术实力的支持,既阻碍经济的发展,又未能遏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因此,我们必须将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起来。
越穷就越大肆地毁林开荒,掠夺资源;越掠夺资源,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也就越穷。据记载,陕西绥德一带“富饶多牧场”。由于长期实行毁林灭草、开荒种粮的方针,昔日草木茂盛、层林叠翠的地区成了荒山秃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变成了沙漠,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我国黄河从公元前到现在,改道和决口越来越频繁,灾害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上游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淤积。对我国农业现状的研究表明,相当普遍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掠夺性的经营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资源衰退,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使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沙漠化面积增加;草原退化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和部分地区的耕地土壤肥力明显衰退。100多年前,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他以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林开荒的历史教训为例,指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深刻总结。
来源:《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第3版)》、海洋之圈(版权归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荐读
点击下文标题即可阅读
我国将构建“六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彻底解决各类自然资源调查数出多门问题!
编辑 / 孙丰家 审核 / 孙丰家 杨志如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